永定河流域(门头沟段)古人类遗址
日期:2012-12-17 来源:北京门头沟区投资促进局 浏览:

永定河发源于山西宁武县和内蒙兴和县,两大支流在河北省朱官屯汇合后始称永定河。从河北怀来县幽州流入北京境内,流经门头沟、石景山、丰台、房山,从大兴金门闸出北京境,最终汇入渤海。永定河全长680公里,流域面积47016平方公里。永定河在历史上有多种称谓,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称水;后世称无定河、浑河、小黄河、卢沟河、桑干河等,康熙三十七年(1698)康熙皇帝赐名永定河。

历史上汹涌的河水夹杂着大量的泥沙,由西北向东南奔腾咆哮。在门头沟境内受两岸高山所限,河道狭窄水流湍急。从门头沟三家店开始,地势平坦,河道宽阔,永定河摆脱了狭窄河道的束缚,水势骤然平缓,河水中的大量泥沙不断沉积,形成了北京湾平原。3400多年前,在这片冲积平原上古人开始营建城市,这就是北京城的雏形,可以说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在远古时代,古人类就在永定河沿岸台地生产、生活。在门头沟区境内已发现大量古人类活动遗址。门头沟区历史悠久,早在11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

前桑峪村古人类遗址

遗址位于斋堂镇前桑峪村马栏黄土台地,南距清水河北岸1.1公里,海拔370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北京地质调查所在此发现晚更新世古人类的股骨化石。化石属右侧股骨上端,较为完整,已经硅化。化石产于马栏台地底部的黄土状土层中,上距地表7米许。化石点剖面是北京古冰缘发育和保存最好的地点,发现有古冰楔。经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及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鉴定,确认该化石属晚更新世古人类化石。化石出露层位表明,化石年代在11万年以前,此时正属于第四纪的冰川时期。

前桑峪古人类化石和遗址的发现,表明门头沟区清水河流域的斋堂盆地,自旧石器时代起,就是古人类活动的区域,将门头沟区人类存在的历史,上溯到11万年以前。

“东胡林人”遗址

1966年4月初,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学生在东胡林村实习时,发现“东胡林人”遗址。后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试掘,发现墓葬一处。这里,清水河蜿蜒东流,注入永定河,河两岸层峦叠嶂,岸边是依山傍水的低矮黄土台地,这片黄土台地就是地质界所称的更新世马栏黄土台地。先民的遗骸就掩埋在黄土台地上。这时先民的体质和现代人基本一样,人骨化石为二个成年男子和一个少女,在少女项部周围发现用小螺壳串成的项链,“穿孔小螺壳50枚之多。初步鉴定这种螺壳属于生活在海滨的蜒螺。在每一个螺壳的顶部,均有磨成的小孔,若用绳索串连起来,实为一件美观的装饰品——项链。”在腕部有用七块牛肋骨制成的手镯,“其中长型的四枚,;短型三枚”在北京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人骨化石是很少见的,经科学鉴定“东胡林人”人骨化石距今已有9500年左右。这一发现,填补了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古人类发现的空白,为研究华北地区更新世向全新世的转变提供了重要线索。

2001年7月,由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北京文物研究所、门头沟区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发掘队,再次对这处古人类遗址进行了发掘。开三个探方,发掘面积近100平方米,目的是为了解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在此的主要活动方式,当时人类体质情况,清水河流域环境的变迁及古代农业状况等,基本上搞清了“东胡林人”的生活区域、墓葬区域的分布范围及各探方地层关系。发掘出人骨架一副、灰坑五处、大量的石制品及石器、兽骨及骨器、陶片、蚌片等。比较重要的器物有石磨盘、石磨棒、骨锥、骨箭簇等一万年左右“东胡林人”用过的器物。从发掘情况看,文化遗物丰富,计有各类石器、人骨、陶片、蚌壳等,为环境地质、考古等科学的综合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003年“东胡林人”考古队,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再次发掘“东胡林人”遗址。又发现了一批石器、骨器、陶器、蚌器等重要遗物及几处用火遗迹,2003年10月23日发现一座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24日笔者与门头沟区文化委员会主任张广林赶到考古现场,考古队领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朝红教授、副领队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长郁金城研究员介绍:“这是自1966年‘东胡林人’遗址发现以来第一次通过科学发掘手段获得的有明确地层关系的墓葬,也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首次发现的有明确地层关系,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对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在中国华北地区发现的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为数很少,而这其中既发现有石器、陶器、骨器、蚌器,又发现火塘和墓葬的仅东胡林一处。该遗址的发掘为华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东胡林人的发现填补了自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以来北京地区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段空白。此外,在遗址发掘中揭露的自更新世晚期以来的连续地层剖面既有古代人类活动的文化堆积,又有自然形成的地层堆积,对于研究华北地区环境变迁以及人地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农业发生和发展时期,由于有了农业,人类开始定居,畜牧业和手工业也有了初步发展。人类社会已从简单的依赖自然,而转向利用自己的劳动,以增值产品的新阶段。“东胡林人”遗址出土器物表明,装饰品首先被用于女性的现象,意味着当时对女性的尊重,是女权制的一种表现,在北京早期历史考古上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被考古界命名为“东胡林人”。该遗址1985年被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列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地下文物埋藏区。

门头沟区东胡林地下文物埋藏区

地点:门头沟区军响乡东胡林村

埋藏区范围:东北至东胡林村后山梁512.5至446.0高点的连线,及东胡林村外沿接至现状公路;东南至现状公路;西南至由503.3高点向正南引线接至现状公路;西北至503.3至512.5高点连线。

埋藏区面积:28万平方米

地下文物埋藏情况:1966年曾发现人骨化石及骨镯等,距今约一万年,为北京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早期人类墓葬,在北京地区的新石器时期考古发现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大东宫新石器时期遗址

遗址位于斋堂镇沿河城原大东宫村山坡上。遗址东北、西南位置较高,下边为小东宫村及山涧,西北部为梯田。遗址南北长约300米,遗址中部有泉眼和水池。在遗址南端曾出土磨制石斧一件,长0.11米,宽0.07米,石斧完整。还出土细青石磨制石凿一件,器型完整。

卧龙岗人类居住遗址

遗址位于永定镇卧龙岗村,地处永定河出山口,前临河,高出河床数十米,背靠山,属山前台地。台地南北走向呈条状,南北长400余米、东西宽200余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出土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石磨棒及有穿孔的小石板。其中有一件完整的石斧,长0.22米、宽0.06米、厚0.05米、重1920克。陶器残片有:夹砂红陶、灰陶。因破损严重器型不详。遗物主要集中分布在台地南端。这里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其下为永定河冲积扇平原,适于渔猎、农耕及采集。经鉴定卧龙岗出土的器物、石器属新石器晚期,陶器属春秋、战国时期。根据卧龙岗出土的器物及地形分析,此处为一处古人类居住遗址。卧龙岗遗址未经正式发掘,详情待考。卧龙岗遗址为北京市第三批地下文物埋藏区。

门头沟区卧龙岗地下文物埋藏区范围

位置:位于门头沟区永定镇卧龙岗村东

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

四至:东界:台地东端及向北延长线

南界:台地南缘

西界:东界向西200米的南北延长线

北界:台地东端100米处的东西延长线

文化内涵:此地是一处人类早期活动遗址区,地面上随处可见陶片和石器残片。

此外,考古工作者还在门头沟区的大台、王平等地区发现旧石器及新石器时期人类活动遗迹。在永定河门头沟区流域内发现多处早期人类活动遗迹,表明这一时期稀疏的居民聚落在京西永定河流域逐步形成,人们使用石斧、石铲等工具,种植庄稼,从事原始农业,制作各式各样的陶器以供生活之用,都标志着北京历史的真正开端。

(刘义全)

 

bet365怎么设置中文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