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举人村”的秋粥节
日期:2012-12-17 来源:北京门头沟区投资促进局 浏览:

“举人村”——灵水村位于京西门头沟斋堂镇境内。距109国道2公里,距镇政府12公里,村落面积6.4万平方米,现有村民230户,730人。灵水村是北京京西古驿道上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老山村,自明清科举制度盛行以来,村中考取功名的人层出不穷,尚有刘懋恒、刘增广等众多举人的出现,历史上给予灵水村冠于“举人村”之美誉,素有“二十四举人,三十六盘碾,七十二眼井”之说,它象镶嵌在群山深谷中未曾雕刻的朴玉一样引人注目,是北方古村聚落文化的明珠,是具有深厚京味乡村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遗产。2005年,灵水村被中国建设部、国家文物总局联合评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举人村”秋粥节的由来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门头沟区灵水村把立秋这天习惯叫做秋粥节。据史料记载,灵水村建成于明清时代,村民崇尚读书考取功名,据统计共有22名举人,2名进士,在京西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所以灵水还被称为举人村。相传秋粥节是为纪念灵水举人刘懋恒父子在荒年赈灾济民的善行义举,而传承了300多年的习俗。

康熙七年六月以后,连日暴雨倾盆,斋堂川的百姓大多断粮断炊,饥民饿死病死的不在少数。举人刘懋恒看到家乡父老忍饥挨饿挣扎在死亡线上,就和父亲刘应全商议救助灾民。他们和家人在村中支起几口大锅,搭起草棚熬粥让灾民果腹充饥。康熙二十一年,斋堂川又逢大旱,庄稼都枯死,颗粒无收。刘家父子再次捐粮赈灾,帮助村民度荒。前前后后,刘家父子共捐谷3700余石,挽救了近一万人的生命。(详见《清康熙宛平县志卷五》)。灵水人在灾荒之年因喝举人舍的粥保全了性命,为了纪念,更是为了表达对刘举人的敬仰,遂将立秋改为秋粥节,这一天所熬之粥也便被叫做“举人粥”了。

风俗就这样代代相传,每年立秋清早,灵水人便会聚在村中的开阔地,支起几口大锅,熬制秋粥。大家各自拿来米、豆、花生、核桃等原料,淘洗干净后放大锅里煮熬。劈柴在灶膛里噼里啪啦地燃烧,炊烟袅袅婷婷地浮动在小村上空,秋粥的芳香弥散在村中的角角落落。姑娘媳妇们灶前灶后忙着添柴,搅动锅底。老爷们儿有的抱柴,有的挑水,还有的吧嗒着旱烟喜滋滋地看着大伙儿忙碌,说着家乡味十足的俏皮话。全村人熬秋粥时的欢喜劲儿,不亚于过年。粥熬好了,大家你一碗,我一碗,那情景令人陶醉。

一锅粥熬了300多年,一个节承继了最朴素最崇高的纪念。灵水秋粥的营养和馨香将一年一年伴随着凉爽的秋风沁入人们的心脾 

今年的灵水村将举办第十二届“秋粥节”,游客不仅能够品尝到香甜的秋粥,更能欣赏到来自门头沟区各地优秀民间文化团体带来的文艺演出,包括西斋堂梆子戏、黄岭西红歌演出、柏峪村秧歌戏等丰富多彩的内容。使您在品尝秋粥文化底蕴、游览京西独具魅力的古村落的同时,能够把门头沟区最具特色的地方戏曲一次看个够,可谓是物超所值,定会让您不虚此行。

“举人村”的独特魅力

灵水村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在北京西部深山峡谷群山环抱的特定自然条件下,依托农业生产,贸易交流为经济基础,宗法聚落社会为背景,佛、儒、道三教伦理精神为核心的三大社会支撑而构建的。因此,崇尚自然,珍惜土地,重视宗教血缘关系,倡导文化,追求名禄显贵,讲究伦理道德是灵水古村建设的基本理念,由此体现出灵水村历史文化价值。灵水村现在承袭的举人文化,优美的聚落山野自然环境,古朴的民居,乡村商号及独特的民俗风情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崇尚自然、融于自然的聚落环境

中国古代聚落选址以“风水”理论为指导,灵水先人通过风水学说,考查,研究地理、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分析评价后,选中这块吉地建村的整个村庄,群山环抱、围合封闭,附阴抱阳,藏风聚气,东进而西收,前罩抓髻山,后靠莲花山,松柏罩头,苍翠欲滴,依清泉而显,水绕村而流,这种择地选址观念与方法,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环境“风水学”理论研究价值,它体现了“风水学”崇尚自然,奉行“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建立了人、自然、建筑和谐相融的整体思想,充满和谐,淳朴的环境氛围,构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山村环境特色,是未来开发旅游环境建设方面参考的依据,灵水村选址建设的人的“本体文化”,是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独具魅力的举人文化

京味文化有四个内容:一是宫廷文化;二是士大夫文化;三是宗教文化;四是民俗文化;灵水村在明清两朝时崇尚文化使这里的乡民富蔗,而“仕风崇尚”,促成此村产生众多举人,并获取功名,更有封天诰命,皇家文书见证。是极具魅力“乡村士大夫文化”的体现,这个村最兴旺时居民360户,人丁2000人,而支撑伦理精神的却是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孔孟的“三崇四德”重教学风,“学而优则仕”的礼教;佛门的慈悲为怀,笑容天下难容之事的胸怀;道教的“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的处世哲学在这里结合的如此完美。村中错落有序,三教分明坐落着各种寺庙十七座(有遗址可查)把宗教文化展示的淋漓尽致。灵水村具有浓郁的乡土民俗文化,特别是纪念刘懋恒善举的“秋粥节”及民俗正月十五转灯节,古朴多彩的民间艺术及婚丧嫁娶、礼教往来、祭神拜祖、习俗礼庆构成了灵水村丰富多采的民俗文化,在远离京城的荒野山中有这样一座如此生动的集中反映京味文化的山村确实是实属罕见,我们把“乡村士大夫文化”“三教一体的宗教文化”及“山村民俗文化”并称为“灵水文化”,做为灵水旅游开发的主要目标来探究其资源价值是非常有意义的。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祥瑞之地

“仁者喜山、智者乐水”,山中有水,水则有灵,灵则盛智,必有人杰,灵水村出举人,出富商,出官僚,出英豪(抗日战争时期),出教师,出歌星(田震),出学子(当代大学生),可谓人才济济,英杰辈出。灵水村前后三条石头街,层层叠叠的房子束拥在一起,民居错落有序,排列整齐,而保存完整的“举人宅院”,更是建筑风格各异,古朴典雅,古香古色,既不同于北京城里的四合院,又有别于普通的乡间民宅。石刻,雕画,宅门,楹联无不体现举人文化的深层内涵。村中72眼水井,32盘石磨向人们展示了生活的富足,村处向东,向南,向北三面伸展出去的一千八百亩良田物产富蔗,更有扬名四海“灵水核桃”及红杏、杏仁。这些人文景观构成未来发展旅游事业丰盛的可开发旅游资源。

灵水村有8棵已记入《北京市古树名木志》的古树,其中有2棵千年古柏寄生树,一名“柏抱榆”,另名“柏育桑”,还有一棵“雌雄一体”的银杏树,这3棵数据古木专家称为“世间罕见奇树”,佛家称其为“三棵神树”,位于村北有一株千年古柏树冠平展,枝杈横生,树叶茂盛,宛如华盖,长势向东倾斜,生于薄土,却傲然独秀,被当地人美称“京西灵芝”,如果说灵水村后山靠的莲花山的秀美是天公之作,依傍左右的“仙桃峰”是王母娘娘所赐之神灵,那灵水村的“神树灵木”一定是“物华天宝”之物,这种自然之景是世间稀有,也就构成了灵水村旅游独特的资源,而且是无价的无形资产。

  灵水古村落的建筑布局恰似传统文化“四灵”中的乌龟,相传“灵水”即源于此。老人们说,从村南头的观音菩萨庙往下看,南楼是乌龟的头,北庙是乌龟的尾,村西的龙王庙、灵泉寺以及村东的马王庙、文昌阁是乌龟的四条腿,而村落中的四合院恰似龟背上的图案。

灵水村有保存完整的“举人宅院”,雕梁画栋,古香古色,它们既不同于京城里的四合院,又有别于普通的乡间民宅,其间的石刻、雕画、宅门、楹联无不体现着深深的“仕者风范”。 “一门五举”是村里规模较大的院落,以兄弟五人全部考中举人而闻名。看似一个不经意的小门,走进去后却别有洞天,几进院落一进比一进高,直至上到一处高台,就到达了全村的最高点。

灵水村这个山野郊外的小村落,佛、道、儒、天主四教相融共存,创造了奇特的宗教文化。灵泉禅寺“始自汉时”,是北京最早的寺庙,现在只剩下山门。村里散落着娘娘庙、南海火龙王庙、文昌阁及魁星楼等17座庙宇,村外还有一座建于元代的天主教堂。

灵水村中的神树灵木是灵水村的又一绝。南海火龙王庙里有两株千年树龄的参天古柏“柏抱榆”和“柏抱桑”。村里老人说,两个寄生树的“榆桑”二字,谐音“愚丧”,愚昧没有了,剩下的就是灵性。村北五道庙附近有棵千年古柏,树冠平展,枝杈横生,依地形向东倾斜,恰似灵芝模样,也叫做“灵芝柏”。

灵水村龙王庙前有八角龙池,是村民共用泉水的地方。为保护水源,清康熙年间(1691年),村民共同订下规矩,刻碑于水池旁:“池内三禁:凶泼投跳,愚顽搅混,儿童汗溺。池台三禁:宰杀腥膻,饮畜作践,浆衣洗菜。”这块“三禁碑”也是北京地区最早的有关保护水源的物证。

“灵水举人村”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有古山村珍贵历史文物,有质朴风貌的山野环境及山村京味建筑艺术并融合了博大精深的“佛、儒、道”三教一体文化和浓郁的民俗风情,这些文化现象对国内外文物,建筑、美术、摄影、影视、文学等社会各界人士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久居喧闹的都市人更具有思古之悠情,兴怀旧之遐想,平心静气,安抚心境的需要,游览灵水村享受一下清静,呼吸一下清新的“氧吧”,转换一下生活方式,回归自然,天人合一,分享山野田园生活真可谓人生一大快事。

 

 

bet365怎么设置中文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